中药养生之细说甘草
连着三篇科普介绍传统中药,并冠以“中药养生”之题,同事调侃我都快赶上养生堂了,哈哈。其实本人乃才疏学浅之辈,只是把自己有限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至于自己求学中药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中药之王好,言归正传,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反思,究竟何为中药?查阅各种书籍,中药的定义不外乎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至于这个定义现今还是否准确我不作过多评价,但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这条总原则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常人说中医的理论博大而精深,其深奥之处就在于它是以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阴阳五行等哲学观为基础演化而来的。对于中医理论,本小编没有资格加以阐释,而作为一名学中药的药师,本人可以和大家聊聊中药,这次想讲的,就是有着“中药之王”美誉的中药——甘草 甘草的基本知识你该知道!甘草,现行版药典规定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在中药学功效分类中属于补虚药。 甘草在本草典籍中的记载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评价甘草:“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意思是甘草在经典方剂中应用最为广泛。唐代名医甄权的《药性本草》中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意思是甘草因有强大的解毒、调和药性等功效,功不可没,被称作中药里的“国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将甘草列居为首位,并这样记载:“甘草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欲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古代认为本草是有灵性的,吸收天地之精华,因此可以治病救人,而其中甘草这味药又因其作用广泛而被推为“元老”、“药中良相”。 甘草主要被用于哪些临床情况呢?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因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如《伤寒论》中炙甘草汤将甘草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同用。 2.脾气虚证:本品可补益脾气,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故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药配伍用于脾气虚弱之证。 3.咳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有平喘作用。单用有效,也可随证配伍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可缓急止痛,常与白芍配伍同用,即《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本品解毒作用广泛。治热毒疮疡,常与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中药配伍;治热毒咽喉肿痛,常与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中药配伍;本品还可解附子等多种药物或食物所致中毒。 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常开中药方子的人不难发现,甘草经常会在处方中出现,大多都是用了此作用) 中药讲究炮制加工,甘草分生甘草和炙甘草: 生甘草:性平,擅长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炙甘草:性温,擅长补牌和胃,益气复脉。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甘草分西草和东草: 西草:甘草产于内蒙古西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者,习称“西草”。 东草:甘草产于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者,习称“东草”。 以上两类甘草一般从质量上来讲,以西草条粗、皮细、粉性足为优;东草条细、不去头斩尾、纤维多、粉性差,质次。 甘草有哪些药物警戒事项呢? 1.使用注意:用本品期间,如出现浮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减少用量或递减停用。 2.病/证禁忌: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慎用。 3.配伍与合用禁忌: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如十八反歌中:藻戟遂芫俱战草)。另据报道,本品不宜与奎宁、阿托品、盐酸麻黄碱等合用;不宜与强心苷合用;本品有排钾作用,不宜与噻嗪类利尿药同用;不宜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同用;不宜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不宜与利血平同用。 其实,关于甘草的知识还相当多,如古代本草典籍中的记载、现代从各个角度对甘草的研究等,小编只是总结了其中一些较为经典、实用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从学习到分享,小编也收获良多,并且深感祖国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与优秀灿烂。作为一名学中药的药工,我认为,应始终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不断继承并发扬,这才是中药这行当人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声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zaoa.com/lhgjj/1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果断收藏28种毒性中药42种保护药
- 下一篇文章: 你知道吗,海带可入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