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963.html
五运六气解方剂-温胆汤组成

半夏二两洗、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炙、生姜四两。

用法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

功用主治

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适用于胆郁化热,胆胃失和,痰浊中阻之证。

温胆汤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写的《集验方》,但该书于靖康(公元年)后遂佚。其后的《外台秘要》《医方集解》所载温胆汤均标明出自于《集验方》中。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中关于温胆汤的记载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另外,《外台秘要》卷十七中温胆汤记载“半夏二两洗、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炙、生姜四两”。并明确标明其引自于《集验方》,用法为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用以主治“病源大病之后,腑脏尚虚,荣卫未和。故生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而不得睡者,心热也;若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至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有温胆汤同名方,见于卷八中,其组成为: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半,茯苓二两,酸枣仁三两,炙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汁合炒)、黄芩、萆薢、人参各一两,源于《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里流水汤”除去秫米后,药物相互配伍,从而达到化痰降浊、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之功,主治胆虚寒,眩厥足痿等证。

本文采《集验方》中所载温胆汤,即其组成为“半夏二两洗、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炙、生姜四两”。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薑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

五脏之中,脾土为枢纽,肝木随己土上升,肝气宣达温升化热生心火;戊土右转,肺金随戊土下降,肺气收敛清降化寒生肾水,形成一个平衡,而肝又与胆同属木,二者也是一个平衡。肝为乙木,主升,胆为甲木,主降。胆的生理功能也影响肝的疏泄。胆生理功能失调,则肝疏泄也会受影响,肝木郁滞则横克脾土,气机失调。脾胃失于健运,则生痰涎。同时,脾胃气机失调,胃气当降而不降反升,则胆木不能随胃气下行,亦上逆而化火。木郁化火,加上脾胃气机失调,心火不降,故可见虚烦、心悸等;胃气气机失调而上逆,故可见恶心、呕吐等;同时,肾水失于温煦而寒于下,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故可见失眠。

方中半夏降逆止呕,可助胆木及胃土下行;陈皮健脾理气,二药合用又能化痰;竹茹甘凉,可清热化痰,且竹茹能润肺金之燥,是以佐金以平木;枳实消积除痞,理气化痰;甘草温补脾胃,益气和中;生姜辛温,温中止呕。

本方功可理气化痰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其特点为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故方名温胆。而《丹溪心法》中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而顺矣”,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自消。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论温胆汤“虽不治胆而胆自和”。

1.11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zaoa.com/lhgyf/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