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啥是佩奇爆火看影视营销手段以及内容
不同于以往对影片内容的“简单告知”,现在的影视营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断变革,紧跟观众日益变化的心理需求。 短短几天,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就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引发了病毒式传播,截至今天12点微博话题#啥是佩奇#阅读量已超过13亿;豆瓣上将近七成的网友给出了八分及以上的评价,评论中多是“走心”、“真实”等字眼。 《啥是佩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农村爷爷在电话中得知城里孙子想要“佩奇”作为新年礼物,但爷爷不知道“佩奇”为何物,于是四处打听,最终得知“佩奇”是一只猪并亲手制作了一只硬核“佩奇”送给了孙子。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却打动了万千网友的心。虽然《啥是佩奇》是作为电影的宣传片,但其广告属性已悄然隐藏,丝毫没有引起观众对于广告天然的排斥感。从这个充满内容的小短片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营销手段的不断变化,不同于以往对影片内容的“简单告知”,现在的影视营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断满足观众日益变化的心理需求。 调动情绪制造话题 《啥是佩奇》之所以如此火爆,在于制作方精准把握了观众的情绪点,并通过一个有故事性的短片来传递情感,达到技巧和精神内核的同步满足。技巧上这个故事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人物塑造饱满生动,真实接地气;情感上该短片表达了亲情的可贵和温暖,触动了大家对亲情、对家的感怀。 尤为可贵的是,在刻画亲情这一主题时,导演并没有走煽情路线,情绪表达也颇为克制,真正做到了从细节传递事实。当片中的爷爷将最真实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举动表现出来时,观众情感上的触动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以大众的情绪点出发进行影视的营销是行业人士近些年最常用的手段,尤其是跟爱情、亲情相关的片子。情绪营销的获胜法则在于情绪的普适性与分享性,“错过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楚”,这些都是大多人会经历的,这些情绪也就更能调动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跨年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走的就是“情感”+“仪式感”的营销套路。“一吻跨年”的主题营销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团队巧妙地抓住人们向往浪漫,渴望给年画上完美句号的心理,在宣发上不断营造情侣“一吻跨年”的浪漫和仪式感。 此外片方还与各大影院联合,将“一吻跨年”真正付诸实践。在微博上片方建议影院在12月31日将此电影选在21:50开场,那么结束的时间刚好是跨年的那一刻。至此一部不怎们受观众青睐的文艺片就被营销方赋予了多重意义,引导观众走向影院的不仅仅是影片本身,更是和另一半一同跨年的仪式心理。 去年由刘若英执导,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在营销上走的也是情怀路线——“前任”+“奶茶”的双重营销。无论是宣传物料上的大段关于前任的煽情话语还是刘若英的真情执导,都吸引了不少年轻男女和喜爱刘若英的粉丝。 不仅亲情、爱情等情感容易触动观众,近些年影片中的一些民族爱国情怀也同样是营销的热卖点。以18年春节档电影《红海行动》为例,宣传物料中的“中国海军送你回家”、“蛟龙出海、扬我国威”等话语激起了全民族的爱国情怀。而一旦一批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影片也就抢占了先机。 但有一点从业人员也不可忽视,观众的G点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喜套路,没有好的内容创意和真诚的制作态度,紧靠情绪煽动观众已基本不可能。剔除浮躁,回归生活,用真实和创意打动观众才是最高营销法则。 音乐助力传播深度和广度 除了情绪上的调动,音乐营销也是近些年影视营销的惯用手段。你可能没有看过《老男孩猛龙过江》,但一定听过洗脑神曲《小苹果》;你可能没看过《西虹市首富》,但《卡路里》一定在某个节点进入过你的脑海。很多影片的音乐作品,甚至一度火过了影片本身。 在营销中,一般都是在影片上映前发布相关曲目,营造影片的故事氛围,提前引发观众对电影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zaoa.com/lhgyf/7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几款常用的平价面膜测评,看到第3个我自己
- 下一篇文章: 千帆竞发,壮丽航程哈图社会教育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