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国粹文化
作者最近一段时间因工作需要,都在看一些关于中医药的书籍,本来是当成工作任务,可越看越发沉迷,越发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确是除了粥粉面饭外,中国人民的又一重大智慧结晶。那作者就以一个中医药文化爱好者的身份(业余都算不上),跟大家分享我个人最近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希望可以让大家对中医药增加一些兴趣和信心,用三个关键词来介绍:务实、辨证、和谐。务实在中药房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似乎在中医的角度是“万物皆可药”。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两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国家,农耕文明的特质就是追求稳定和务实,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物质匮乏和科技程度低下的古代,可以想象中国人民的智慧是靠吃出来的。中医药是一门经验科学,我觉得没错。因为所有的中药都是靠几千年来人们不停地“尝鲜”,在自己身上或在病人身上做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植物的花、果、种子、叶、茎、根和动物的肉、皮、骨、内脏甚至粪便都可以用药,是争取一点不浪费,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有哪些毒副作用,也都是靠直接在人体做实验总结出来的,这过程没有捷径也来不得半点儿戏。除此之外,中医的确诊手段是“望闻问切”,连听诊仪都给你省了,你说务不务实(开个玩笑)。有很疾病放在西医的角度,就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比如截肢啊,割阑尾啊,换肾啊,不是扔掉就是以旧换新,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和商业文明的奢侈和无情。中医角度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什么病都可以治,条件可以谈嘛,有钱人就用点名贵的药材,普通人就用点常见便宜的药材,比如有钱人可以吃鹿茸和冬虫草,普通人也可以吃杜仲和牛鞭,同样有补阳作用,而不是肾虚就得换肾。还有就是中医还讲究养生预防疾病,预防的代价远低于治病的代价,通过日常清补、推拿、拔火罐、针灸等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比西医的疫苗往往来得性价比更高。辨证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在中医药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古有“道医相通”的说法,比如《黄帝内经》就是道医相通的典籍。中医药不仅是一门经验科学,还是一门人文科学,因为西医文化里没有特别讲究地域、气候、人种之分,但中医药文化是彻彻底底结合了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科学,所以很多中药用在外国人身上不灵验,就是因为外国人的生长环境和饮食习惯与中国人不同,导致体质不同。中药材的“四气”也称“四性”,为:寒、热、温、凉;是按照药材用在人体上的不同反应总结出来的,寒和凉、热和温的食物在药性上相同,但程度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还有“平性”,指药性平和,都是相对而言)那“四气”是怎么确定的呢?例如,外感风寒、怕冷发热、流清鼻涕、舌苔白,用紫苏、生姜煎汤饮服后,使病人发汗,消除以上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中药材的“五味”为:酸、苦、甘、辛、咸,这是人类味觉对中药材真实味道的总结,通过长期的观察中医还发现不同味道的中药材作用于人体也有不同的反应,相同味道的药材具有一定程度的药性。例如,“酸”味药材大多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可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苦”味药材大多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作用,如黄芩可清热泻火,半夏降逆止呕;“辛”味药材大多有行气、行血作用,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油菜籽活血化瘀;“甘”味药材大多有补益中和、缓急止痛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咸”味药材大多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作用,如海藻消散瘿瘤,芒硝泄热通便。那么中医在用药的时候,必须把“四气”和“五味”一起考虑,同样是寒性药,或为苦寒,或为辛寒,作用就有差异,如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或为甘温,或为甘寒,作用也有差异,如黄芪甘温,可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中医在用药时,是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的。中药材除了上面的“四气五味”之分,通过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不同,还有“药物归经”一说。比如肺有病变时,常体现为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体现为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体现为心悸、昏迷等症。那么中医在实际应用中,用川贝、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可归入肺经;麝香能苏醒神志,说明它能归入心经。中医通过常年累月的观察总结,针对不同脏腑病变出现的症状才能利用药物归经达到精准用药。比如同样为热性病症,又要区分为肺热、胃热、肝热等病因,同样是清热的药,就得看“归经”理论了,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夏枯草可清肝热,如果归经不对,用药效果就不好了。最后一点体现辨证思维的就是中药的“量”。同样的药材治疗同样的病症,效果就取决于“量”,药量的把握是最能考验中医师的经验的。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年龄、体格大小、药物毒性强弱、药物价格高低等因素,决定每种药物在药方中的比例,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用轻了,没效果;用重了,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和谐中医用药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讲究药物间的相互配合。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字来概括一副好的中药方剂。“君药”,对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臣药”,指药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佐药”,分两种,“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并发症,“反佐”主要为了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使药”,又分两种,“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灶,“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喘气、头痛,脉象紧,可判断为风寒表实征。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除其病因(风寒)而为君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而为臣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我觉得中医和西医在文化的区别也在于此,西医给我的印象就是要与大自然对抗并且战胜大自然,而中医给我的印象就是得学会与大自然共存,和谐相处。这也是前面说到的中医里的“道医相通”,中医下药的目的是让人体达到所谓的阴阳调和、五行相通,中医将五行与五脏相配,肝代表木、心代表火、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肾代表水。人水份摄入过多,肾脏来不及排出多余的水份,就容易湿气重、水肿,喜欢喝啤酒的人肯定有同感,所以可用薏米、赤小豆、茯苓等健脾利湿的药材。在面对一些急症重症时,西医比中医来得更有效率,这是西医的优势;但许多慢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中医就比西医更好,原因就是中医用药讲究固本培元,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五脏六腑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从根本上消除病因。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精神,希望在习大大的提倡下,能把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惠泽全球。陈杰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zaoa.com/lhgjj/7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奢华贵妇牌,真人实测哪些值得买
- 下一篇文章: 李可治癌经验方攻癌夺命汤附肺癌淋巴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