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药五味
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 主要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的滋味。其中甘味中还包含有“淡"味,酸味中还包含有“涩"味,所以说药味实际上有七种。而古人认为淡味附于甘味,如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说:“淡附于甘";又认为涩味与酸味的作用相似,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盖五味中无涩,涩即酸之变味,涩味收敛亦与酸同。"因此,虽有七种药味,但没有超出五味的范畴,故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口尝感受而来,如黄连之苦、肉桂之辛、甘草之甘、山楂之酸、芒硝之咸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所以说,药味既包含药物的真实滋味,又超出其真实滋味的范畴,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所以药物的功效是确定药味的最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神农本草经·序例》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而五味功效的阐述则首见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补充、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五味学说理论。现将五味所代表的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归纳如下: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效,分别适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等证。如桂枝味辛能发汗解表、陈皮味辛能行气除胀、当归味辛能活血化瘀等。此外,辛味还具有开窍、化湿等作用,分别用于窍闭神昏证、湿阻中焦证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功效,分别适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人参味甘能大补元气、甘草味甘既能调和脾胃又能调和药性、白芍味甘能缓急止痛等。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适用干各种耗散滑脱证,如虚汗、久泻、遗精、遗尿、肺虚久咳等均属于此类病证能够治疗上述病证的药物如酸枣仁味酸能够敛汗、五倍子味酸能止泻、金樱子涩精、覆盆子缩尿、乌梅敛肺止咳等。此外,酸味尚有生津作用,如五味子、乌梅均能生津止渴。 4、苦“能泄、能燥",“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通泄是指泻下通便,如大黄味苦,能够泄热通便;降泄是指降泄肺气,如杏仁味苦,止咳平喘;清泄是指清热泻如黄连味苦,能够清泻胃火。“燥"指燥湿,用治湿证。苦而温的药如苍术,能够燥湿祛寒,可用治寒湿证;苦而寒的药如黄芩,能够清热燥湿,可用治湿热证。 5、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的功效。如海藻、昆布等味咸,有软坚散结功效,可用治瘰疬、痞块;芒硝味咸能泻下通便,可用治燥结便秘。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水湿内停或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等具有淡味,都能渗利小便,治疗消肿、小便不利等。 7·涩与酸味的功效相似,即能收敛固涩。如具有涩味的龙骨、牡蛎能涩精,赤石脂、禹余粮味涩能够涩肠止泻,莲子味涩能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作用还能够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如《素问·宣明五气》说:“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即对五味与五行、五脏的关系进行了概括,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如黄柏味苦、性寒,作用是泻肾火而不是泻心火;枸杞子味甘,作用是补肝肾而不是补脾土等。 最后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zaoa.com/lhgjj/1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神奇中药减肥秘方,7种中药助你快速瘦
- 下一篇文章: 果断收藏28种毒性中药42种保护药